close

PICT0065.JPG

 

前陣子接連三天看了 醫生、孩子兵、我們,二十世紀的孩子

接著,我便要求自己停止

 

看完我們,二十世紀的孩子

漫步在忠孝西路的天橋上,望著玻璃窗裡那群快活玩BAND的年輕人

同樣透過一個小方框

黑盒子裡映照出的是一個個失去希望、不敢/不想回家的街童

透明玻璃裡則傳來一股濃厚、充滿夢想與熱情的青春氣息

 

我們,二十世紀的孩子裡有一幕是導演拜訪青年感化院

院裡最小的孩童年僅五歲

他進入感化院的原因是因為十二歲的哥哥犯罪而家中無人照料

因而跟著相同處境的八歲哥哥一同進入感化院

那十二歲的哥哥又為什麼犯罪

因為他們的媽媽被關進監獄,哥哥只得靠自己在外頭行竊求生

(OS:這三兄弟竟是在進入院裡才得以"衣食無虞",受到國家的"照顧")

 

另一幕則是導演在獄中遇見曾擔任他片中演員的男孩

男孩跟著一群全有殺人紀錄的犯人關在一起

導演問男孩怕不怕

男孩說

當你評斷一個人是好人壞人時

你要看他用什麼方式求生存

這裡的人們與他們在外頭的樣貌是不一樣的

 

孩子兵裡中途之家的社工說

院內很多孩子是在八歲、十歲的年紀便因為家園被燒毀、父母被殺害而成為孩子兵

他們從沒想過戰爭會有結束的一天

以為生活就是在殺與被殺的日子中度過

今天,

戰爭結束,必須有人協助他們重新調整回扭曲前的模樣

幫助他們重新與這個社會接軌,讓他們適應這個社會的生活

 

瑞典人認為沒有人生來是壞人

當一個人做壞事

那一定是因為這個社會運作的某個環節沒做好

以致讓某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出了偏差

這是這社會虧欠他的

所以這些"犯人"進入獄中後不是接受刑罰

而是接受心理諮商與輔導,讓他們終能成為自己

 

究竟

什麼是被扭曲的生命展現

什麼又是活出生命該有的樣貌

怎麼去知道你已豐富生命該有的光與熱,對自己的生命盡責?

我,其實不那麼清楚

但我一直相信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機會讓自己去看見其原初的樣貌

如此才得以處在生命形成之初時

被宇宙全然擁抱、接受的無虞、滿足、安心的狀態

 

記得老媽在看完美麗人生後問我

為什麼那位猶太人爸爸要費盡千辛萬苦欺騙孩子

不讓他知道這世界的真相

畢竟,孩子終將會知道,

那他又要怎麼去承受童話故事背後的"真實"

忘了當時怎麼回她

只是今日想來那是一個機會,

那是猶太人爸爸想送給孩子的禮物

有時候

樂觀可能是建立在一些經驗上

因為經歷過美好的事物

爾後當自己長大遇見許多的不堪後

會較有力量與信念去相信這一切不過是一個事物在經歷、轉變的過程

它的原形仍是美好

只要人們願意相信並付諸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key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